新闻
NEWS
中国新闻・
环球国际・
法制法律   军事国防・
经济和信息化
媒体传媒   记者采编・
  • 企业商道
  • 新闻采编
  • 新闻推荐
  • 阅读排行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周荣江|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全国工商联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谋定论道·中国企业家论坛 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 赢在商道·中国营销企划  健康中国·大健康医药产业网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智库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健康产业论坛  万赢信采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变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通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了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助于增强內循环能力,提高国内市场的供给质量和有效供给水平,推动形成更加健全的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

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极大提升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些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显著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本文着重探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阐述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化路径和其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上结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未来,科技成果转化应着重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首先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需要一个完善的生态圈,包括政策支持、金融服务、法律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推动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科技创新本身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未来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跨国转移和应用,共享全球科技创新成果。


一、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挑战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涌现,但要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改革破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 技术转移机制不完善

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转移机制不够完善,利益分配不公、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得科技成果很难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的问题比较严重,创新和转化的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清除栅栏、围墙,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二是 金融支持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它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困难。部分银行和投资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创新体系如何与相关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成为中国目前急需突破的瓶颈问题。科技型、专业型风险投资应是经济发展最需要的纽带和牵引绳,科技成果需要金融机构的推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但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一问题严重打击了创新者的积极性,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活动,更阻碍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二、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十条优化路径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强化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加快打造层级多样、品类完整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水平,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建立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多方参与的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加深企业家与科学家的深度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要加强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等各方协同,深化公证监督、价值评估、创新咨询等技术转移类科技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平台、科创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精准对接,用最优服务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二是 搭建金融支撑平台 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搭建金融支撑平台,鼓励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也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金融机构要加大科创金融供给和产品创新、持续优化科创金融生态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构建科创金融服务生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以金融促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组建科技创新供应链投资基金,构筑投贷联动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全面夯实“金网”支撑。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是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强力保护知识产权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措施。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通过立法促进知识产权的实施运用。遵循知识产权制度规律和市场规律,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推动创设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激发知识产权转化内生动力。着力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架设桥梁、提供保障,推动各产业领域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运用,必须坚持需求导向,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定向科技创新研究,订单式开展项目研发,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者、投资者、受益者,推动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研究提升产品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知识产权”向企业资产增值转变。

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是关键要素,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动创新研究应用于企业产业实现产品提质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用创新效益的高回报率换取企业投入的高投入率。

五是 探索赋权改革新模式  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向高校、科研院所“放到位”。探索赋权改革新模式,在成果转化之前确定所有权,将职务发明人在转化后享有的股权奖励前置为产权奖励,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机制,保障职务发明人权益。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活力和动力,简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有效缩短大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时间。

强化供需对接,加快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优化转化服务,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应用场景开放和包容审慎监管,营造良好生态。

六是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主体融通、创新人才汇聚,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有效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集科技创新、国家产业基金、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四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形成投入产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等考核方案,健全科创平台管理考核体系。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努力打造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标志性产品和应用场景,积极争取国家未来产业重大布局。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聚焦先进领域,打造原始创新“国之重器”,推动产出更多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更好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七是 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全产业链能级整体跃升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架起一座桥,体系化地去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痼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优秀团队和实验室下沉到产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紧密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协同攻关、深度融合。同时,着力推进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推广,打造一批可体验、可互动、可示范的科技成果应用样板,使之形成更广泛、更显著的辐射效应和价值效益。

锚定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建立技术产品化、产品商品化、商品产业化链条,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专心专项”创新工作模式,成立产业化工作专班,建立“技术研究-应用验证-商品定型-产业推广”全链条成果孵化转化机制,推进系统性项目实施,打造产业化示范项目工程,加快推进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推广应用。

八是 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

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

进一步发挥创新平台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深化“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新型协作关系,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探索建立“实验室+基金+公司+基地”的转化模式,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探索“统计分享、财税分享”等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重点产业链与高校、院所重点学科、实验室开展结对合作,围绕创新产业链共建产学研实验室等产学研融合平台。加快产学研协同合作,支持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营有限公司。

九是 加强产业科技对接  强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

支持高校与企业深化精准合作,通过建立产业“难题库”、共建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搭建产学研服用深度融合的平台,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关键问题+重大项目”协同模式,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推动专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与高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高校科技成果托管运营等创新模式。

积极探索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优秀人才培养体系,造就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互促,推进科技成果高效优质转化,助力加快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十是 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要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制定多项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代表的激励机制,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激发创新活力的鲜明导向,让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心无旁骛、持续发力、疾步前行。与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还需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提供便利的创新资源和服务平台,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落地和成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鼓励他们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形成用项目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的良好生态。

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机制、加强支持、提升保护力度、培养人才,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我们必将迎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美好未来,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周荣江|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鲁ICP备19014430号